原标题:为拉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首都力量 携手奔小康 共筑京藏情
航拍拉萨北京实验中学。(和冠欣摄)
北京和拉萨,遥遥相望的两座城市,自上世纪60年代一次首都文艺工作团的进藏慰问演出,心便紧紧地连在了一起。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在北京的对口支援下,越来越多的拉萨百姓过上了幸福生活。从8月31日起,北京日报将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携手奔小康 首都在行动”专栏中推出系列报道,讲述北京援藏的动人故事,展示扶贫支援的首都经验。
8月的拉萨,迎来一年中最热闹的季节。一场盛大的雪顿节,尽显西藏风土人情。北京和拉萨,虽然远隔3000多公里,但这片雪域高原上,有着深深的“北京烙印”。在现代化种植园、在藏式民宿、在纯净水生产车间……传统牧民们走上新的工作岗位,在北京对口支援的项目中,实现家门口安居乐业。
用心、用情、用力。半个多世纪以来,北京在人才、资金、项目、科技等方面持续支援拉萨。在援藏过程中,北京不断总结经验,从“输血”到“造血”,带领藏族同胞携手奔小康。2016年以来,北京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已累计安排财政资金19.87亿元,实施项目259个,带动4771户、18710人脱贫增收。
产业扶贫 培育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在距离拉萨市区120公里的尼木县,一座现代农业园区伫立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上,成为茫茫荒滩上一幅别样画卷。一大早,家住3公里外的朗珍骑着电动三轮车来到园区,在她负责的温室大棚里为蔬菜浇水、通风。“我现在已经学会种植车厘子、西红柿、哈密瓜、豇豆。”提起在这里的工作感受,这位藏族姑娘的脸上泛起灿烂的笑容。
朗珍曾是村里的贫困户,和很多深山里的牧民一样,家里世世代代牧牛、种青稞,为了维持生计,她还经常到工地上打零工。朗珍从未想到,自己有一天可以在家门口种上各种各样的蔬菜。
在北京援藏资金和技术支持下,吞弥现代农业园区在荒滩间拔地而起,让过去从事传统农作物种植的藏族群众,参与到现代设施农业生产中来。2019年5月投入运营以来,园区陆续实验种植了12个航天育种蔬菜品种,不仅丰富了当地人民的“菜篮子”,还带动尼木乡建档立卡脱贫户实现增收,已为98户脱贫户兑现劳务分红43.73万元。“以前一家人一年的收入只有三四千,现在一年的分红就有两万多。”朗珍开心地说,有了这份稳定的工作,日子越过越好。
沿山路来到40多公里外的尼木县续迈乡,一座生猪养殖基地坐落在崇山峻岭间。北京顺义区的技术帮扶人员正为即将繁殖的163头母猪投放饲料。“去年我们刚到这里时了解到,尼木县只有4户人家养了6头猪。”谈起为什么发展生猪产业,北京市第九批援藏干部、尼木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张江解释,经过调研发现,拉萨市猪肉产品市场90%都要靠外地调运,只有10%为本地供应。为实现生猪规模化养殖,北京2020年投入近1300万元援藏资金在养殖基地进行了三期项目建设,并将北京顺义区的高标准养殖技术带到尼木。
“我们不仅要把产业留在这儿,还要把技术和经验都留在这儿。”张江说,项目全部建成运营后,预计年出栏生猪3000头、年收入1800万元,可实现尼木县生猪市场供应自给自足,并填补拉萨市及周边县区生猪市场空白。生猪养殖场总利润的10%用于养殖场日常周转运营,剩余90%用于参与劳动的低收入群体分红。2018年投入运营以来,当地建档立卡户每户增收已达到9000元。
产业从无到有、牧民从贫困到稳定增收,这样的改变离不开北京的智力支援。为了培育西藏发展的内生动力,北京援藏努力变“输血”为“造血”,在当地发展特色产业,推动农牧民就近就地就业、实现脱贫致富。同时,通过各类培训,打造带不走的干部人才队伍,让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组团”援藏 教育医疗实现质的飞跃
初秋的早晨,当城市刚刚从睡梦中醒来,拉萨市人民医院的门诊大厅前就早早排起长队。大厅里,新一批北京援藏医生坐成一排,为到场病人提供义诊服务。
“您膝盖疼了多长时间?上下楼梯有影响吗?”在骨科义诊区域,来自北京积水潭医院的副主任医师杨劼耐心询问着病情。自7月底进藏以来,他提前结束适应期,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已经做了近10台手术。
提起杨劼,拉萨市人民医院的本地骨科大夫落松群培亲切地称其为“师父”。“西藏在小儿骨科领域还十分落后,我们希望把它发展起来,所以在北京选派新一批援藏医生时,我们特意提出了这个需求。”落松群培笑称,杨劼是他的第四位“师父”,2016年以来,他先后跟随不同的北京援藏医生学习不同的技能,如今在不少临床治疗中已经能独当一面。
除了医院急需的专业医师,北京还派出专业的管理人员加入援藏医疗队,帮助医院改善设施、提升管理能力。通过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拉萨市人民医院2017年8月2日顺利通过西藏自治区三级甲等医院评审,在17个援藏省市中第一个完成地市级“创三甲”任务。成功创建“三甲”后,医院诊疗服务能力和工作效率显著提升,患者就医体验和满意度也显著提高。
在教育领域,北京在2014年率先以成建制教育援藏模式,向拉萨北京实验中学选派了第一批50名援藏教师,开创了“组团式”教育援藏的先河。2014年以来,北京已累计选派援藏教师四批265人次,其中两位教师还选择了调藏工作,长期扎根边疆。在援藏团队的努力下,2019年,拉萨北京实验中学和拉萨市北京中学同时被评为首批西藏自治区示范性高中。2020年高考,两校上线率均超过99%,本科率达到80%。
消费扶贫 吸引更多企业进藏发展
作为高原上最常见的农作物,青稞经过加工,就能变成年轻人爱吃的青稞藜麦多谷乐、青稞猴菇饼;将海拔3000多米高原上采集的蜂蜜制成精品藏蜜,成为上班族美容养颜的新选择……随着消费扶贫的稳步推进,这些品牌产品纷纷来到北京,并走向电商平台,让北京市民可以随时买到雪域高原的优质特产。
2017年,北京援藏指挥部针对拉萨净土系列健康产品走出拉萨、立足北京市场,专门出台了关于在北京开设店面和柜台的补助政策。首农食品集团作为拉萨净土公司的对口援藏单位,在前门、西单、芍药居、美丽园等地纷纷开设消费扶贫店面,在北京草桥双创中心开设了西藏拉萨消费扶贫馆。2017年至2019年,北京12家店和专柜实现销售额1800万元,实现销售利润540万元,同时带动了拉萨当地24家非公企业的发展,间接帮助农牧民增收超82万元。
“今年受疫情影响,我们在运营模式上做出很大调整,开始更多地向线上发力。今年上半年实现销售额700多万元,预计今年全年实现销售额1500万元。”拉萨净土公司副总经理王佔朝信心满满。
在推动消费扶贫的同时,北京援藏指挥部还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援藏,吸引北京企业投身拉萨经济建设,目前已有约100家北京企业进藏投资,在藏实际投资超150亿元。
北京援藏指挥部党委书记、拉萨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王强表示,北京援藏指挥部将着眼拉萨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科学实施闭环工程、组团工程、种子工程、携手工程和振兴工程,集中精力办大事、办实事、办成事,为拉萨脱贫巩固提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首都力量。(马婧)